“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;《庄子》和《孟子》中也有“越人熏之以艾”和“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”的记载。
由此可见,艾灸对于保健养生都有很好的效果,不过艾灸虽好,却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,如果日常遵守以下的这“三要三不要”,假以时日,相信一定可以给你的身体健康带来丰硕的成果。
“三要”原则
一、要顺应天时
艾灸遵循自然规律,事半功倍。
艾灸疗法从古至今都是健康养生的好选择。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,艾灸要顺应天时,效果才更好。
人生活在自然界中,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,对人体的生理功能,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经常说到天人合一,认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应,生于春,旺于夏,收于秋,藏于冬。
艾灸应该如何顺应天时
春夏季节,气候由湿渐热,阳气开发,人体腠理疏松开泄,尤其入夏后天气炎热,易出汗,常食生冷瓜果,易致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火等邪人肌肤腠理,由饮食而带邪入肠胃。
因此,这个时候,保健的重点应该是肺、脾、胃,固护肺卫。抵御外邪人侵;通调肠胃,健运脾土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可选取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进行灸法保健,取肺经、脾经、胃经三经穴位施灸。
而秋冬季节,天气逐渐变冷,阴盛阳衰,人体腠理致密,阳气内敛,为了增强御寒能力,健固腰膝,常以养肾为主,增强体质。这个时候可以取肾经上的中医穴位进行艾灸。 现在是秋天,气候干燥,宜滋阴润燥,可灸肾经的太溪、水泉及大肠经的曲池、肺经的曲泽以缓秋燥。
二、要坚持施灸
艾灸可以防未病,预防比调已病更重要!
两千多年前,《黄帝内经》就已经提出“上医调未病,中医调欲病,下医调已病”。即医术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调病的人,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。
更确切的说,艾灸是预防疾病的好方法。因此艾灸养生不能两天打鱼,三天撒网,贵在坚持!
经常施灸的人,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:刚开始艾灸时只不过是温热舒服一些而已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施灸次数增多,你会惊奇的发现,看似不起眼的艾灸,不但把相关主调病症调愈,且身体的其他不适也会伴随艾灸而消失了......
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持续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自愈力。
什么是自愈力?
自然界中有很多动植物都有自愈力,比如壁虎断尾,橡胶树割胶等等。而我们人类也拥有这样的能力。我们与生俱来拥有自我防御、自我修复、自我复原的能力。
中医讲三分调、七分养,平时药物的调理作用只占30%,调理疾病更多依赖的是身体的自愈力,即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。只要机体的自愈力存在,我们就可保持健康。
三、要注意位置
不是所有的身体部位都适合直接灸
艾灸时,我们一定要注意穴位和禁灸的部位。
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,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灸痕。万一非灸不可时,则应用极小的灸炷,或温灸法等。此外,皮下静脉亦应尽量避开直接灸。
施灸三不要
1、艾灸不要贪多求快
体胖之人,多属阳虚,可以看具体情况适当的加大灸量,而体瘦之人,皮浅肉薄,大多属于阴虚,而木火偏旺,应该减少灸量。且灸火易扰动清阳,上炎为患,施灸时一定要注意引火下行。
2、艾灸期间不要喝冷饮
在艾灸的时候,或艾灸的整个疗程,不要喝冷水,吃凉饭,或者在施灸之后,马上洗澡。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,湿邪也容易入侵,非常不利于疾病的调理和日常的保健。
应适当温饮,以助阴液。
3、施灸时不要顺序颠倒
关于施灸的程序,《千金方》记载:“凡灸当先阳后阴……先上后下。”
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,应先灸阳经,后灸阴经;先灸上部,再灸下部;也就是先背部,后胸腹,先头身,后四肢,依次进行。
施灸要遵守“三要三不要”原则,让你艾灸效果事半功倍。
注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艾灸不可取代就医、身体不适请医院就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