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今世界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医学像中医一样,至今仍保存着近一万种古代医学文献及十几万个方剂,并且应用于临床,发挥着卓越的功效;
同样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像艾灸一样,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,始终维持着独立的理论体系,并在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创新中,不断为人类带来福音。
艾灸,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,是我国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!
在许多人眼中,艾灸,是最能代表中医特色的符号之一。这种看上去有些“神秘”的养生方法,其起源与发展历程也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,
今天“九头仙艾”带大家穿梭时空,感受艾灸文化数千年来的发展与变迁。
艾灸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证可考,但因其用火,所以可追溯到人类掌握和利用火的旧石器时代。
古人在煨火取暖时,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发现,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,可以减轻某些病痛。
于是,远古的先民就采用火烧灼身体固定部位的方法缓解病痛,灸法从此产生。
灸法所用的原料,最初是用一般可以作为燃料的树枝等,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,才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用艾草施灸。
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,古人在占卦之前,制冰取火,以艾为引,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,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,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。
后来,又经过不断实践,人们最终选用了既易点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,进而产生了艾灸。
春秋战国
关于艾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。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,有这样一个字:形象为一个人躺在床上,腹部安放着一撮草,很像用艾灸保健的示意。
另外,长沙马王堆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也记载了许多灸法,其中有“以艾裹,以艾灸癫者中颠,令烂而已”的说法。同一时期,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官能》中亦有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的记载。
《五十二病方》
施灸主要用艾绒,《孟子·离娄》篇中说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,苟为不蓄,终身不得”由此可见,在春秋战国时代,灸法已初具形态了。
两汉三国
东汉医家张仲景,提出“阳证宜针,阴证宜灸”的见解。在《伤寒论》中,涉及有关灸法的内容十余条,许多条文有“可火”,“不可火”的记载。
三国时出现继先秦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、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之后的又一部灸法专著灸法专著——《曹氏灸经》,总结了秦汉以来灸法的经验。
唐宋
唐代韩愈的《谴疟鬼》诗云:
“灸师施艾柱,酷若猎火围”。说明唐代已有了“灸师”这一专业之称,此时灸法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。唐代孙思邈撰集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提倡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,收载了多种隔物灸法。
《灸艾图》
《宋史》记载:“太宗尝病亟,帝往观之,亲为灼艾,太宗觉痛,帝亦取艾自灸。”可见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重用。欧阳修《灼艾帖》、李唐《灸艾图》的出现,也证实了灸法在宋代流传之广。宋代窦材所撰《扁鹊心书》中更是我国最早记录用麻醉法施灸的书。
宋代苏颂在《图经本草》曾记载道:
“艾叶,……今处处有之,以复道者为佳。”书中认为,复道的艾最好。据考证,复道为今天的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所辖,即今天的伏道镇,所以这种艾草又称为伏道艾。
一代名医扁鹊就葬在伏道镇,而伏道艾就种植在扁鹊庙的周围。
伏道艾和其它的艾相比,长得高大又茂盛,出绒率极高,药用价值也高,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过一首叫《灼艾》的诗:
“艾求真伏道”,意思就是说,行灸取艾要寻求真正的伏道艾,把伏道艾的地位拔得非常高。
明清
针对古代盛行的艾叶性寒、有毒的观点,明代李时珍依据丰富的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纠正。
他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指出:“艾以叶入药,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,四明者图形。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……可以取太阳真火,可以回垂绝元阳……灸之则透诸经,而治百种病邪,起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亦大矣”,推动了艾灸的发展。
清朝,由于统治阶级拘于封建礼教,于道光年间以“针刺火灸,究非奉君所宜”为理由,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艾灸,导致了灸法的衰落。同时,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,灸法陷入了停滞发展时期,但由于其简便安全,疗效卓著,因而得以在缺医少药的民间流传下来。
现代
现代社会,国家关心人民的健康事业,号召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,艾灸得以新生。随着社会发展,灸法越来越为当代人所重视,艾灸养生以其自然、经济、效果显著的特点成为时代的大需求。
九头仙艾传承正宗艾灸养生,加工方式严格遵循古法,采用杆叶分离,以叶入药,不做任何添加,不超过三道,设备降低变速,不求比例最高,但保证九头仙艾药效的最大效能发挥。而这一切的工序,每一个瑕疵都不容忽视,从选材、采摘、制作,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九头仙艾人的心血。
将古老艾灸技法与现代科技工艺结合,研发出简单实用、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艾灸产品,把功能与养生美学巧妙结合,使艾灸养生更具有便利性和时代性。
中国医学的瑰宝——艾灸,起源于远古、形成于秦汉、发展于唐宋、成熟于明代而衰落于清朝,历经曲折,终于在现代得到传承与发扬。
从远古走来的中国灸法,既凝聚着古人的心血,又蕴含着现代的智慧,九头仙艾继承先人的制艾古法工艺,同时打造艾灸文化的时代气质,将中华千年医学瑰宝发扬光大,让艾灸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现代繁忙的都市生活当中,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养生美事。